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50章 结为伯侄之国? (第8/9页)
极报名参加。还有一些来自沦陷区的公务人员,以及溃散的军兵,他们已经无家可归,於是也纷纷前来应募。甚至,许多富豪之家也散榜说,他们要自备钱米,招募敢战之士助国抗敌,守卫京师。 ??以宰相张邦昌为首的一群人认为,大元军来势汹汹,目标很明确,就是朝着京师而来,而京师内宋军守城力量不足,勤王之师还不知道何时能来,所以赵桓待在城内很不安全,他们力劝赵桓出城避战,南幸南京或者西幸西京。他们是想仿效唐玄宗“安史之乱”时避祸四川的策略,避敌锋芒,从长计议,而避免留在京师以防出现不测。 ??可是,赵桓本人对於是守城还是出城,顾虑重重,患得患失。他觉得,出城去应天或者洛阳吧,那边又没有可靠的人做依托,路途上又怕生变,而且还要背负抛弃宗族和京城百姓的骂名。而留在京城,身旁可用之臣很多,皇威也可以得到维护,可是,他又怕京城失守,社稷沦丧於他手。 ??赵桓的性格很懦弱,也不敢担责任,他思前想後,两种矛盾的想法一直困扰他到深夜,也没做出最终的决断。 ??次日一大早,中书舍人孙觌就上奏,恳请赵桓当机立断,放弃河北、河东和山东,派人速去跟大元帝国求和。 ??思来想去,赵桓怎麽也不愿承担割地予敌的历史罪名。因此,他下诏召集文武百官开会,讨论是保存还是放弃河北、河东和山东之地? ??後来,赵桓乾脆让来参会的一百二十多名赵宋王朝的官员进行表决。 ??谏议大夫范宗尹首先明确提议,请将此三地割让给大元帝国,他认为,既然朝廷之前已愿弃地,已与大元帝国达成协议,那麽今日怎可不弃三地?如果不守约定,那不恰好给大元帝国提供了出兵的理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