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高史记_第164章 【太武帝拓跋焘】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64章 【太武帝拓跋焘】 (第4/4页)

延三年(公元437年)下诏宣布:全国的吏民都可以检举、告发不依法办事的官吏。又在各州郡设刺史,以监督、考察地方官员。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拓跋焘决定让16岁的太子晃做他的副手,总揽国家大事。又下诏让年事已高的功臣元勳享受优厚的待遇退休养老,提拔贤俊的年轻人充实百官队伍。这一具有战略眼光的措施,使比较保守的老一代鲜卑旧臣下来,补充上了受过汉文化教育的青年贵族,对於北魏的政权建设及社会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回〔听信谗言失子亡身〕

    拓跋焘晚年,用太子拓跋晃为副手,总摄国政。拓跋晃聪明干练、为政精察,将国家大事处理得井井有条。但拓跋晃与拓跋焘宠信的一个宦官宗爱一直不和,宗爱见拓跋晃日益得到拓跋焘的信任,害怕以後拓跋晃登上帝位後对自己不利,便常常在拓跋焘面前诬告太子为了早日登基,密谋杀父。拓跋焘虽然信任太子,但这种性命攸关之事岂肯马虎,一怒之下,便将拓跋晃手下的十几个帮助处理政务的大臣全部处斩。害得拓跋晃受惊过度,日夕恐惶,卧病不起,正平元年(公元451年)六月竟然病殁了。

    拓跋晃死後不久,拓跋焘查知并无反叛之事,知道太子无罪,很为他的早逝悲伤,追諡拓跋晃为景穆太子,又封晃的儿子濬为高阳王,对他格外锺爱。宗爱见拓跋焘对错怪太子非常後悔,害怕他归罪自己,便暗自设计,趁拓跋焘酒醉独卧永安宫之时,将其勒杀。拓跋焘死後葬於云中金陵,諡号“太武皇帝”,庙号“世祖”。

    ??(本章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