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91章 宿命 (第3/7页)
前提下,让那些已经享受着高官厚禄,只要别犯下原则性大错,便可以在二千石的位置上终老的高官,去举荐和自己八竿子打不着乾系的毛头小子,实在算不上是明智的选择。 ——不举荐,大不了被朝堂批评‘举士不利’,只要回一句‘确实没啥拿得出手的人’,便也就搪塞过去了。 可一旦举荐,那举荐者和被举荐者的命运,便会被彻底绑在一起。 举荐者失势,受举荐者也不大可能再有建树; 受举荐者犯了错,举荐者也同样要吃挂落,甚至是‘失德’。 很显然:相比起百十来石不等的受举荐者,那些原本可以安详两千石高官生活的地方郡守们,才是这场交易中的责任承担方。 至於收获? ——受二千石举荐的人,等他混到二千石,当初举荐他的恩主,坟头草都不知道长了多高!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汉家自太祖高皇帝立汉国祚以来,便饱受‘国无可用之士’的困扰。 而在太宗孝文皇帝元年,那按照惯例进行的‘逼迫地方举荐良才’的盛宴中,便曾一具出现两个大才。 两个随便拎出哪一个,随便丢到其他任何时代,都能在青史之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国士。 ——贾谊,和晁错。 这二人,同生於太祖高皇帝七年(公元前200年),又同样在二十岁的年纪,受人举荐而入朝,得到太宗孝文皇帝的亲自接见。 在那时,人们都认为:这两个生於同一年,有着同样的年龄,又同一时间入朝的青年才俊,将成为恩怨情仇绵延几十年的死对头。 但从不曾有人想到:成为对手的,并非是这两个青年才俊,并非是北平侯张苍的弟子贾谊,以及‘儒家’出身的晁错。 在最开始,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