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00.第200章 清丈田亩,均地於民! (第6/11页)
於朝廷,朝廷归於百姓,拥有恒产的人,会有稳定的思想和行为,因为他们有足够的物质基础来支持自己的生活和家庭,从而能够专注於道德和精神的修养。 ??而没有恒产的人,则可能因为生活的不稳定而导致思想和行为的波动,甚至可能因为生存的压力而做出违反大明律法的事情。 ??人人都有恒产,虽然不多,但不遭大灾不遭大难,衣食都能自足。 ??但这对官吏、士绅、大族、豪强来说,那点微末的恒产就不满足了。 ??官吏要的是权力代代相传,最大锚定物之一,便是在土地上建立的势力。 ??士绅要的是诗书代代相传,土地产出供给自己和子孙读书的锚定物,也有土地。 ??大族、豪强就不必多说了,那是家族传承的保障。 ??陈以勤想说些什麽,但张着嘴,唇齿也在动,可就发不出声。?? ??如今大明朝在册田亩三亿亩,均到过亿百姓头上,一人不到三亩地。??当然,大明朝真正的田亩数远不止如此,从洪武到弘治年间,天下田亩就已减少过半。 ??具体到某些地区,如湖广田额原本为二百二十万顷,到嘉靖年间时存额仅仅二十三万顷,失额一百九十七万顷;河南田额一百四十四万顷,嘉靖时存额四十一万顷,失额一百三十万顷;广东田额二十三万顷,嘉靖时存额七万顷,失额十六万顷。 ??大明朝土地失额非常严重,这与官绅、大族豪强的手段有关。 ??丈地缩绳、诡计、飞洒、宽绳、隐田、匿户等等。 ??士人集团对土地及土地生产资料进行把控,时至今日,已延伸到对政权的侵吞。 ??陈以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