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35.第134章 席卷巴黎 (第7/10页)
一边介绍道:“有两个说法:其一,雕像寄托着人们对天才大师的惋惜和哀悼;其二,则是优美的爱情故事,关於肖邦和他的恋人。”
??1831年,肖邦来到法国定居,
??後来,他结识了比自己大6岁的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甜蜜的爱情给肖邦带来了无限的创作灵感,
??但好景不长,两人关系破裂,肖邦因心情忧郁创作力衰退,直至因肺病逝世。
??庞加莱说:“一直有人想将这段故事搬上舞台。”
??陆时和萧伯纳同时点头,
??从故事创作的角度讲,这确实是不错的原型,
??尤其是肖邦病逝时年仅39岁,以此来为悲剧结尾,再合适不过了。
??萧伯纳吐槽,
??“你们法国女人可真够‘浪漫’的~”
??凡尔纳忍不住笑,
??“我们法国男人也挺‘浪’的~”
??说完,他面向陆时,转了话题:“聊了这麽多戏剧的话题,陆教授,有没有考虑过将《乡村教师》搬上舞台?”
??这个提议,陆时和萧伯纳之前就讨论过,
??两人都觉得不太合适。
??陆时摇摇头,
??“戏剧是远比小说直观的表达方式。《乡村教师》的背景设置在中国,人们阅读的时候,就像隔着轻纱,被神秘感笼罩,愿意耐着性子去理解、接受。但如果搬上舞台,不以英、法为背景,是很难吸引到观众的。”
??凡尔纳陷入沉思,
??良久,他说道:“不敢苟同。我认为艺术是能打动人的。”
??两人的观点很难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