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69章 仁义道德不适合人吃人的时代 (第3/4页)
国征伐的威胁才行。 ??不然就像自己要被打死了,结果来人跟你说,不要争斗,不要反抗,要营造和谐的气氛。 ??和谐他大爷呢,再不反抗人都要没了。 ??“儒家?”嬴政喃喃一声,语气中带着一些不满。 ??作为诸侯国中少有推崇孔孟之道的宋、鲁和中山三国,都消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其中极为推崇仁义的宋国,不惜用自身向各国证明儒家理念的不适宜性: ??齐桓公死後霸主之位空缺,宋襄公想取而代之,发起会盟。为了彰显仁义,宋襄公不听目夷意见不带一兵一卒。 ??结果,来回奔走发起会盟的宋襄公,被‘不讲仁义’的楚国‘执牛耳’,宋襄公自己也沦为楚国俘虏,被各个诸侯国嘲笑。 ??而为了报会盟之耻,宋国攻打楚国盟友郑国,楚国出兵救郑,宋国回军迎战楚国,双方在泓水展开大战。 ??宋军先於楚军到达泓水,楚军渡河,公子目夷说:“可以趁着楚军正在渡河,半渡而击。”宋襄公却认为半渡而击非君子所为,执意要等楚军全部过河後再战。 ??楚军刚过河还没有列阵完毕,目夷说:“趁楚军立足未稳,发起进攻。” ??宋襄公仍然以仁义之师的名义阻止:“等楚军列好阵。”等楚军列阵完毕,宋襄公率军出击,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落荒而逃。 ??另外一个推从孔孟之道的中山国。 ??当时中山王仰仗着伐燕的胜利,自以为国力强盛,不再关心周边的形势,中山国君醉心於儒、道、墨学说,把儒家思想奉为治国之术。 ??“贵儒学贱壮士”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