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34章 物价飞涨与民生 (第2/8页)
相比国际市场,高了两倍。 ??李牧感慨的同时,也知道这很正常。即便战争爆发前,民国这麽多年,国际粮价一直比国内便宜。 ??不论是北洋时期,还是果府,都曾进口过洋米、洋小麦,打压过国内的粮价,效果都不错。基本上这些洋米、洋小麦一进来,国内的粮价就会断崖式下跌。 ??但是,从国外进口粮食,是需要用外汇的,以北洋和果府的财政状况,那负担得起。唯有碰到国内受灾减产,高粮价时期,进口一批,打压一下国内的粮价。 ??…… ??为此,李牧专门找来民国历年的粮食价格了解了一下。 ??民国前几年,粮价比较平稳,米价每石徘徊在6.42~7.40元之间。 ??民国九年,黄河两岸遇旱,民国十年,长江流域涝灾,旱涝交困,这两年米价每石分别上升到9.61元和9.68元。 ??最终也未突破10元。 ??一直到民国16年发生蝗灾,米价上升。加之受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银价下跌,银本位的中国货币相应贬值,到民国18年,每石粳米超过15元。民国19年,粮价继续上涨,最高超过20元,引起社会不安。 ??由农业经济专家、粮商和有关当局推派代表共同组成“粮食委员会”,商议进口洋米,并决定5月初开始发售平价米。历时5个月,到9月底结束,秋後新米登市,米价趋向缓和。 ??民国20年以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遭遇经济危机,为摆脱经济危机,实行倾销政策,粮食市场上洋米大量涌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