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3章 孝陵方城 (第2/4页)
平衡车缓缓驶上升仙桥,桥後方城外部均用巨型条石建成,东西长75.26米,南北宽30.94米、前高16.25米、後高8.13米,底部为须弥座。方城正中为一拱门,中通圆拱形隧道。由54级台阶而上出隧道,迎面便是宝顶南墙,用13层条石砌筑。 除此门洞别无其他进入之法,方城防守之严密宛若一座城堡。 在方城上方建有明楼,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东西长39.45米,南北宽18.47米,门头之上悬有竖匾,上书孝陵二字。3个拱门在方城城垛之後若隐若现。 站在方城下方举目仰望,方城两侧高林茂密,墙壁之上布满雨水冲刷的痕迹,城头甚至长有杂草,砖墙之上尽是岁月侵蚀留下的痕迹。尽管如此,仍旧难以掩盖作为帝陵屏障的恢弘庄严。 “方城明楼,此式始於安徽凤阳明皇陵,皇陵有内外三重陵墙,中间一到陵墙四门如城楼,分别称南北东西明楼。由南京明孝陵开始,改为一座明楼的形制,此後明清各帝陵均大致沿袭明孝陵方城明楼形制” 曹七七一边解释一边向门洞走去,方城的门洞十分幽深,斜向上宛若天梯,走在其中使人有一种压抑的感觉。 “这台阶为民国初年改建混凝土台阶,原石台阶已毁” 曹七七不喜欢这种烦闷的感觉,加快脚步走出门洞,迎面为宝城南墙,依山势拦土而建,用13层条石砌筑,上垒墙砖,目测厚约1米。抬头可见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字为自右向左书写。 “据说:这七个字为民国初年,管理人员所刻,做导向使用” 曹七七指了指墙壁上的刻字, 扭头朝两侧张望,沿方城左右两侧砌有步道(礓碴)可登明楼。 “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