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盗墓被直播了_第160章 汉惠帝炸毛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0章 汉惠帝炸毛了 (第4/5页)

太常续考》所记,明朝的祭祀活动分为三等”

    大祭曰天地、宗庙、社稷、陵寝;

    中祭曰朝日、夕月、太岁、帝王、先师、先农、旗纛;

    小祀曰後、妃、嫔、太子、王妃、公主及夫人,曰三皇,曰先医,曰五祀,曰司火,曰都城隍,曰东岳,曰京仓……”。”

    明朝时的陵寝祭祀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朝廷按节序派遣官员到陵园祭祀,简称为“遣祭”;

    明朝时各陵的遣官祭祀一般是按一定节序进行的,祭祀的等级也有大小之别。

    在嘉靖时期陵庙祭祀制度改革之前,天寿山诸陵的遣官祭祀一遵建文初所定孝陵祭祀制度,每年有三大祭、四小祭:

    清明、中元(七月十五日)、冬至三节,太牢致祭,遣官行礼(一般为公、侯、伯、驸马等勳戚大臣),各文武衙门堂上官一员、属官一员分诣陪祭,谓之“三大祭”。

    忌辰(已故帝後逝世日)、正旦〈正月初一〉、圣旦(在位帝王的诞辰日,又称万寿圣节)、孟冬(十月初一)四节,酒果行香,遣官行礼,各衙门官不陪祭,谓之“四小祭”。

    嘉靖年间,明世宗对陵庙祭祀礼制改革,天寿山诸陵祭祀的节序又发生了变化。

    《明世宗实录》卷一七二记,嘉靖十四年(l535年)二月,明世宗朱厚熜召礼部尚书夏言於文华殿,提出“清明节既遣官上陵行礼, 内殿复有祭祀,似涉烦复”。命从礼制的角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