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4章 循吏和乾吏! (第3/7页)
阁首辅,表面上看似光鲜亮丽,实则却是有苦难言。 ??因为先帝爷对内阁生出了忌惮之心,所以他大多数时候都选择与刘大夏、马文升等六部尚书直接奏对,以此限制内阁权柄。 ??哪怕先帝爷临终之前,还不忘托孤於马文升,命马文升以“少师兼太子太师”之身统领六部,以此对抗权势日益增长的内阁。 ??为什麽这个人,会是马文升,而不是他刘健这个内阁首辅呢? ??因为内阁首辅刘健是个循吏,而吏部尚书马文升是个乾吏! ??所谓“乾吏”,本指一种地位低下的官吏,後来则逐渐与“能臣”联用。 ??乾吏一般娴於吏道,善应棘手疑难问题,善於规避法令,善於改革前进,也就是经常所谓的“能臣”。 ??循吏只会在规矩里面办事,在礼法人情的束缚里面,照章办事! ??但是马文升是个乾吏,从不畏惧任何权贵,也不讲什麽情面。 ??初任吏部尚书,马文升就对弘治皇帝滥封传奉官提出异议。 ??所谓传奉官,就是不经过正常途径,由皇帝亲自传旨任命的官员,成化时最为盛行,说白了就是靠关系获得官职的幸臣。 ??孝宗初年统加裁革,但後来也加封赏,一次竟达八百人。 ??马文升说,减一官,朝廷省一官之费,於是在小皇帝即位之初,他按照孝宗遗旨,裁去传奉官七百六十二人。 ??而马文升考察官员时也从不讲情面,对於内外官员的考察,他也很严厉,一次汰罢朝觐官员二千余人! ??如果他刘健坐到马文升这个位置上面,肯定是不会这麽做的,也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