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农家科举记_第五十八章 做题的套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八章 做题的套路 (第3/4页)

看着最是随和,但也是启蒙过李帆这等进士学生的先生,做学问颇为严谨,所以这一题到底给了良,并且提醒後来考生,“文字须博大昌明,不要但学一挑半剔以爽利为工。

    ”  仿试大会到了如今,才正经有了做学问的样子。

    有苗先生竖了标杆,後面考官出题也好,考生答题也罢,都严谨许多,连带着周边看来的群众,也不再嬉笑吵闹,细细去听考生们的答题。

    崔稚眼见着报名的人越来越多,便安排另一侧的考官,先将後面考生的笔墨考校起来,减少了相互等待的时间,仿试大会正经运转了起来。

    等在洪斌一组最後的魏铭,并不着急,他安静听着前面的考官与考生的问答,心中多有思索。

    科举考试到如今已有几百年,《四书》《五经》中但凡能考的道理,无有不被考过,考生平日练习多有套路,这也导致学子进学,并不认真领会经文内涵,而以套路取胜。

    苗先生所言甚是,这等做题之法之於童子试尚可,到了乡试会试,却要捉襟见肘。只是乡试自还有乡试的套路,考生猜题、押题,而考官为了应对这种猜押而非真才实学的应考方式,又考出了似截搭题这等试题。

    此类题目取相去甚远的文章中某句搭在一起,题目让人意料不到,大面积杜绝了押题。但此题又将经文经义割裂了开来,学子为了将不相乾的经文找出乾系做文章,更是套路丛生,以技法蒙蔽考官。考官阅卷繁多,无时间一字一句审阅,不乏出现蒙混过关之辈。

    自举业就开始研习套路技法,强调技法而忽略涵义,到了做官,不少人免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