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31.第131章 抉择 (第2/4页)
??为此,公卿、外戚、宦官,多年斗争不断。 ??从这个层面讲,刘辩事事常与群臣相商,很符合公卿们对储君的期望。 ??能够让他们参与到决策之中。 ??毕竟,原则上,如果刘辩执政时不想同群臣商议,他完全可以只把尚书台当成传声筒,把三公九卿当成执行机构。 ??这在汉室的顶层权力架构中是完全可行的,外戚掌权时也都是这样做的。 ??曾经,顺帝时,作为公卿代表的李固就曾提出将中常侍削减至两个,小黄门削减至四个,这样,就足以保证不会影响宦官在禁中侍奉的最初作用。 ??面对外戚,作为外戚故吏的李固面对举主之子同样选择重拳出击,认为应该限制外戚对於军权的掌握和在禁中的势力范围,恢复以前的故事,只以外戚为黄门侍郎。 ??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推行王道,让皇帝将权柄收为己身。 ??或者更直白来说就是避免外戚宦官借着皇帝的权力胡作非为,影响皇帝的权威。 ??当然,外戚和宦官离开後空下来的位置,自然要以贤明之人替代了。 ??这其实也不能说全出於私心,而是将皇帝的近臣也纳入整个官僚系统之中,从而避免再度出现窃取皇帝权力的外戚和宦官。 ??平心而论,公卿这一层级士大夫的道德和能力的平均水平无疑是要高於外戚宦官的,但凡事涉及到平均,就会出现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最大值和最小值。 ??如今,虽然时代有些变化。 ??李固的失败让一些与李固持有同样想法的公卿士人选择了更激烈的方式达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