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我的权臣父亲_第15章 永和五铢(3000)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章 永和五铢(3000) (第5/6页)

,能够抗衡中夏。

    ??而桓熙也曾建议桓温,取蜀中财富,用於北伐。

    ??但在李寿、李势父子多年的竭泽而渔之下,此时的益州,比之蜀汉末年的状况,犹有过之。

    ??蜀汉末年,益州疲敝,在无法增加租税的情况下,只得不断加铸小钱,面值不变,但含铜量却是一降再降。

    ??先主刘备在府库空虚时所铸的直百五铢,其重量从最初的8-9克,到武侯北伐期间的2-3克,而蜀汉晚期更是相继减为1.4克、1克、0.6克,直至亡国前,一枚直百五铢仅为0.4克。

    ??当然,这终究比不过孙权对民众敲骨吸髓的大泉一千、大泉二千、甚至是大泉五千。

    ??所谓大泉一千,仅一枚,虚值就高达一千枚五铢钱,但其实际价值仅为3.2枚五铢钱。

    ??李寿入主益州之後,由於与晋室连年交战,加之其人穷奢极欲,财政无以为继,只能效仿旧制,改铸小钱。

    ??这也造成了如今益州经济上的烂摊子。

    ??现在的益州,所流通的正是李寿在汉兴元年所铸的汉兴钱,其重仅为1克。

    ??虽然汉兴钱开创了年号钱的先河,但随着成汉覆灭,这种钱币自然要退出历史舞台。

    ??东晋的币制同样混乱不堪,早在西晋之时,朝廷就以曹魏旧钱通行,而不另铸新币。

    ??到了东晋,依旧没有统一的币制,各地大行私铸之风,其中尤以王敦麾下参军沈充所铸的沈郎钱最为知名。

    ??但地方私铸货币,标准不一,难免出现以次充好的现象。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