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二十八.就得拳头大 (第3/5页)
将失败的原因归咎於天时地利。 周昭王大怒,决定再次伐楚。 五年之後的昭王二十四年,周昭王再次亲率六军,第三次攻打楚国。 按照周王朝军队建制的规定:周天子拥有六军,大诸侯国拥有三军,小诸侯国只能拥有一军。周昭王此次率六军伐楚,说明了是举全国之兵而为,其用兵规模之大,人数之多在西周的历史上都极其罕见。 这从侧面证明了,周昭王欲一战定乾坤,将楚国从远古时代的地球上抺去。 而同一时刻,楚国全体国民也知道,这将是决定生死存亡的一战。楚人同仇敌忾,就连年老体弱妇女和刚刚学会走路的孩童都高呼着“不服周”的口号,纷纷自告奋勇要求前往作战。 这一次楚人没有使用伎俩,而是选择了硬碰硬的正面决战。就在这种赴死如生的士气中,周军被打得溃不成军。祭公辛伯急忙保着昭王杀开一条血路逃跑。他们逃到汉江边,忽然发现岸上有几条新船,便慌慌张张推船下水渡江。船刚到江心,一下子散成了无数块木板。 原来,楚人料定昭王兵败後,必定从这里渡江,於是就用树胶把木板粘起来做成船,放在岸边。船到江心,树胶溶化,船就散架了。 这次伐楚,周军全军覆没,就连周天子昭王自己,也落江而死。周王朝的大臣们不敢举行葬礼,怕把这不体面的事张扬出去,只得悄悄地把昭王埋葬了。只留下一个语焉不详的记载——“南巡不返”。 讲到这里,仇飞又忍不住问道:“我还是不明白这和蚩尤契约有什麽关系。” 清心子微微一笑,反问道:“想想他们最後的决战,难道没发现什麽不对的地方吗?” 仇飞想了想,摇头说道:“我想不出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