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帝国崛起_第238章 武举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38章 武举 (第4/4页)

治十五年八月,南京户部右侍郎郑纪上疏,请三年一试,再次提出殿试问题,并作了细致描述:“请於内院设教场,圣驾亲临御幄,文武大臣分侍,先试以弓马,次及阵势,拔三人为一甲……”,如此“则人人自奋,将才不必举荐而可得矣”。

    ??对郑侍郎之疏,兵部大不以为然,冷冰冰地回道:“武举已有举行之典,亦足以激励人心,不必轻易纷更。”

    ??武举殿试再次流产。

    ??仅隔两年,即弘治十七年,兵部尚书刘大夏上奏,建议改武举六年一试为三年一试。

    ??他还进一步提出改变武举的规格:“兹当武举再开之时,欲仿唐、宋故事,参酌会、殿二试事例,少加损益。

    ??每遇文举乡试之年,将武举豫期行移两京,各省有讲究韬略精通武艺者,许赴所在官司投报,礼送兵部。

    ??请於次年开科,初较骑射,二较步射,三试策论,优者列职论官以示崇异。”尚书毕竟是高人,如此变通,皇帝当然满意,遂改定三年一试,虽不行殿试,却也出榜赐宴。

    ??正德三年兵部制定武举条格时,将刘大夏的合理部分更加细化。

    ??规定:“会试完毕,将有事於场屋官员及中式之人,梓其姓名,录其弓马,策论之优者为《武举录》进呈。仍张榜兵部门外。次日引见毕,预事官俱赴中府,用乐宴,并请命内阁重臣一人主宴。毕,该营备鼓乐,职方司二员送武举第一人归第。”

    ??如此这般,方满足了武官和武举子们的虚荣之心,殿试之说从此沉寂了百余年。

    ??天启二年给事中甄淑又旧话重提,非要将天子的龙体从金銮殿移至教武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