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06章 笏板本纪 (第6/6页)
张普及後,笏便成为礼节性用品, 材料由竹木上升到玉或像芽。 曹七七叹了口气: “笏的废弃使用是从清朝开始的,原因是满族人是以骑马为主,手要拿鞭子牵马绳,空不出手来拿笏,於是就不用了。” 她耸了耸肩,做了一个无奈的表情: “有趣的是,古代菅员原则上一人只用一只笏,但公务繁忙的菅员则允许用几个,几个拿不下,就备一个袋子,这个袋子後称为“笏囊”,因为多了,则需一个随从背着一同上朝” 唐代的张九龄为相时,因为年老体弱,就是从他开始使用随从背笏囊,没想到後来竟成时尚,菅员纷纷仿效,以显示公务繁忙。而帮他背笏囊的随从,就有些像当代菅员的秘书了。 “当然,笏板在中国古代也是地位的象征。” 《北史·李穆传》记载∶“其一门执象笏者百余人。“ 意思为:一家有百余人位居高位。 另明朝归有光《项脊轩志》∶“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归有光的祖母拿先人的象笏勉励他勤奋读书,希望归有光将来也能执笏在朝为官。 “万一有人用铁制的,学高渐离行刺怎麽办?” 有人脑洞大开 “呵呵,你当皇帝随身携带的四十米长大刀是吃素的?” “大内侍卫:你这样尊重我吗?劳资本职工作就是乾这个的,放到现在那就是行走的三等功” “噗.....行走的三等功,哈哈哈哈,劳资头都要笑掉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