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章 行商 (第3/4页)
麽想的,他并没有像以往的帝王一样把商人放到农民的对立面去,对这些人课以重税;反而在切切实实维护商人的利益,洪武九年,山西平遥主簿成乐任官期满,州府考核认为他将商税都收齐了,‘能恢办商税’,褒其进京觐见,然遭皇帝批驳,说税有定额,若能恢办,不是这个人能力突出,而是在剥削下民,反而“命吏部移文以讯”。 洪武八年也有一个例子,有南雄来的商人入京贩卖货,至长淮关,小吏让他交税。这个商人不愿意交,双方扯皮,拖得时间长了,这个商人的货卖不出去,就告官了,朱皇帝看到这个案子,反而认为“执而留之,非人情矣。”最後居然判这个执法的小吏有罪,不仅杖责,而且还把这个小吏的俸禄偿给这个商人。 朱皇帝认为征税,尤其是征商税,是在“扰害百姓”,起先张昭华认为这是对前朝灭亡的反思,毕竟自元世祖至元文宗的70年间,国家赋税不断增加,如盐课增加20倍,茶课增加240倍,商税亦增加近10倍。人民为了逃避沉重的赋税负担,或逃亡,或啸聚山林,与官府对抗。商人有时也被迫罢市以抗苛税。最後终於爆发了起义,可谓是元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但是当她观察地越多,就会得出一个更匪夷所思的想法来。 这种政策不是来源於反思,其实是一个帝王的自大。 朱元璋是根本没有把商人算进国家的主体部分的。 难怪她前世曾经听过有分析明朝经济的,说这个朝代的税收,是史上最荒唐的税收,竟然只向穷苦百姓收税,却把占社会财富总量七成以上的富商大户抛在一边。 本朝的朱皇帝称雄一世,自认为天下没什麽不能掌控的,他要百姓永远生活在‘其民淳淳’的小农经济中,他也要所有的官吏都行“其政闷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